大多數情況,能夠得到來自外部的優惠和支持,對汽車企業而言是好事。優秀企業可以借此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和成長機會,實現更好的發展。但過多的政府補貼也可能讓一些汽車企業產生惰性、不思進取,從而背離了政府補貼的初衷。此外,還有部分企業出于趨利心理,不顧自身發展情況去迎合補貼政策,或者鉆政策空子。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在政策和千億元補貼的助推下,地方新能源汽車投資涌動,興建汽車產業園的熱情高漲,產業園項目投資數額都非常驚人,動輒達到十幾億元甚至是幾十上百億元。筆者不禁要問,遍地開花的新能源產業園項目,最終能走向市場化的有多少,會造成多少產能和資源浪費?
從長遠來看,過于依賴政策輸血的生存模式顯然不利于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發展,也不利于落后產能的淘汰及產業的優化升級。從我國汽車行業的長遠發展來看,自主車企需要靠市場力量實現整合,提升產業集中度。因此,要警惕一些企業陷入“補貼式發展”模式,沉迷于“短視效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