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底一個朋友組織的聚會上,很偶然地認識了梧桐汽車的苗剛。一開始并沒有很強的意愿來結實他,只覺得他的穿衣打扮很考究,話也不多,一個斯斯文文的中年男人。在朋友介紹之后,開始寒暄起來。隨著交流的深入,感覺到他是一個有故事,有想法,甚至有點不太合群的一個人。由于職業習慣或者說還有窺探欲,后來又單獨約了一次,想要再好好了解這個人,看看他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苗剛,1975年9月生人,出生在吉林市一個普通甚至有些貧苦的家庭,兄弟兩人,他是大哥。和我們了解的那個時代的人一樣,由于家庭的經濟問題,求學路很是坎坷,促使他很早就步入了社會,扛起了掙錢養家的一部分責任。當說到起初這一段經歷的時候,苗剛的語氣很謙虛,在我看來甚至有些過于謙卑,音量也壓的很低,面帶著禮貌性的微笑。我能明顯的感覺到,他對不能像其他同齡人那樣進入高等學府求學感到慚愧,惋惜和無奈。這或許就是那個時代的人的一種共同遭遇,對知識的渴望并不能對抗生活的窘迫。貧窮,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還是我們國家,我們中國家庭的普遍現狀。
聊到這一段經歷,談到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時,他開始興奮起來,眼睛也開始放光。他興致勃勃的給我講了下面的故事。
在大概十八九歲的時候他就去鐵路上干苦力,分配的活是和另外一個人負責給裝載量60頓的火車皮裝貨。聽到這個數字我心里暗自嚇了一跳,這是多大的工作量,身體能吃的消嗎?他說那個時候年輕力壯,一次能抗動150斤的貨物,兩人一上班就開始了這種簡單重復的高強度勞動。對于我這樣一個沒有怎么受過苦,沒下過大力的人來說,這是不能想象的,我腦海里首先聯想到的就是電影里民工在碼頭上抗大包的橋段。看著我驚訝的表情,他半開玩笑的問我,你知道我當時一頓飯能吃多少米飯嗎?我搖頭表示猜不出來。他樂呵呵,還有點不好意思的說,一頓飯能吃一斤多米飯,相當于現在飯店里盛飯碗的五六碗吧。我實在想象不來,在我眼前這個瘦瘦的人,能這么能扛,能吃。問及為什么這么拼時,他說他當時默默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天掙不夠20塊錢不許回家。這段工作干了整整10個月零3天,只有3天由于一些原因沒有達成目標,其他時間都是超額完成。最后攢了九千多塊錢,成了當是大家都會提及的一類人:“萬元戶”。這也成了苗剛將來繼續折騰的本錢。
接下來,他折騰了很多事,中間做了很多生意,有成功有失敗。有一次生意失敗欠賬500多萬,一下子落入人生的谷底。據說,當時他真的感到了對未來的絕望。人生就是充滿了戲劇性,命運喜歡和人開玩笑,有時候會給你一些甜頭,也會在某天讓你跌個大大的跟頭。不過就像王石推崇褚時健一樣,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彈力。不是吹捧,感覺苗剛就有這么一點意思,也許這也是中國創業者應該具備的能力。之后他又不安分的折騰了很多事,在2002年至2006年從事二手車貿易,是國內最早的二手車從業者;中間還做過一段時間的國家公務員;2010年開始從事二手車金融;借著移動互聯網的風口,2014年開始從事二手車互聯網工具和平臺的開發;2015年底在北京成立了梧桐汽車,開發了車商APP、博朗鑒定估價、e車圈車貸管理系統等幾款工具。用苗剛自己的話說,他這個二手車行業的老兵想重新起航,想把自己在二手車行業積累的經驗結合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做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出來。在采訪的過程中,他反復提及的一句話就是,做一件有價值的事,一直做,靜靜等待時間的回報。
同時,苗剛也闡述了自己對二手車行業的一些看法,提出了“新工具美學“的見解。提倡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前提下,賦予工具人文關懷,做出更有人情味,更懂用戶的產品。二手車行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也是一個非常”土“的行業,從業者大多是學歷低但是很聰明、勤奮的一群人。一方面,目前互聯網二手車行業的玩家普遍缺少對美的追求,產品做的比較粗糙;另一方面,通過對”新工具美學“的追求,做出更懂二手車人,更懂用戶的產品,解決二手車人工作中的痛點問題,提升工作效率,讓車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和朋友,生活能夠更溫馨幸福。
時間過得很快,在采訪結束之后,我腦海里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創業者到底是一群怎樣不安分的群體?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魔力在吸引著他們,讓他們不懼未來路上的不確定性?或許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才是他們不斷探索的動力。最后,想用汪國真的一句詩來表達像苗剛一樣創業者的心境:“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祝福他們。(作者:J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