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有業內人士在分析中國品牌為什么難塑品牌力的原因時,談到了三點:一是中國品牌的舊標簽 太強,二是過于看重銷量,三是打造品牌缺少一些匠心精神。看到這一些觀點,作為曾經在中國品牌車企有超過十年工作經驗的親歷者,特別是曾參與中國品牌高端 化相關工作的一員,我還有是一些自己的感觸和想法。
隨著中國品牌的發展,所謂中國品牌舊標簽太強,其實是階段性的正常情況。
眾所周知,中國品牌的發展應該是2000年左右才算真正起步,而彼時的中國汽車市場,尤其是私人汽車消費市場也都還沒有步入普及期。因此,中國品牌的發展可 謂與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是同步的。中國品牌對于汽車產業的認識過程,與中國消費者對于汽車消費的認識過程以及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的提升過程是同步的。那 時候,中國品牌在汽車產業領域的體系能力確實是低端的,而中國消費者對于汽車產品的需求其實也是“先求有”的階段,因此,中國品牌彼時推出的產品是符合當 時中國私人汽車消費市場的消費需求的。當然,那時候合資品牌確實在體系能力方面較中國品牌有著明顯的比較優勢,而其面對的目標消費人群,除了公務用車市場 外,就是其中先富起來的中國消費者。
因此,用低端的產品滿足當時市場主力的低端需求,雖然確實是說給中國品牌打上了“低端”的標簽,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品牌這一舊標簽太強。畢竟,以往我們經常說到的“10萬元”天花板早已經隨著中國品牌的進一步發展而打破,目前甚至于還已經部分突破了“15萬元”天花板。
不追求銷量,不在研發領域走一些類似借鑒甚至抄襲的捷徑,中國品牌不會發展得現在這么好。
一方面,如果中國品牌要實現完全正向的去研發一款全新產品,其研發費用是以億元計算的,而這樣的研發成本,如果沒有一定的整車銷量支撐是完全沒有辦法做到 的;另一方面,如果中國品牌一開始就強調要搞完全正向研發,中國品牌的體系能力不足以支撐,中國品牌的經濟實力同樣也難以支撐。因此,在中國品牌的發展初 期階段,走一些類似借鑒甚至抄襲的捷徑,通過較低的研發成本,盡量做出具有較好產品力的產品,從而實現一定的產銷規模,以此賺取到不錯的利潤,再進一步支 撐包括研發在內的體系能力建設。我認為,這樣的一個過程,顯然是最為明智和實際的,而這樣的做法,同樣也是日系和韓系等品牌走過的歷程,無可厚非。
而實際上,這些年中國品牌通過上述模式是獲得了發展的,在體系能力建設上也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甚至于目前合資品牌的二線陣營已經開始考慮要調整戰略來與中國品牌直接PK。我想,這些應該是中國品牌這些年走了一些所謂的捷徑所獲得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車企打造品牌并不缺匠心精神,缺的是經驗的積累和對汽車產業的認識。
難道中國品牌不想把產品做得更好?難道中國品牌不想把營銷做得出彩?難道中國品牌不想品牌向上?答案當然是想!也因此,中國車企其實并不缺少匠心精神。在我 看來,中國品牌在打造品牌之路上,缺的是經驗,缺的是對汽車產業的了解。我在中國品牌車企工作時,公司上下當時都在研究和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如果打造和提 升品牌。而當時公司形成的比較統一的認識有這樣幾點:一是品牌力的提升需要時間的積累,任何具有較好品牌力的品牌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一蹴而就的;二是品牌力 的提升需要產品力的長期的累積才能體現,只有消費者通過對產品的良好體驗,才能實現品牌形象的提升,從而實現品牌力的向上突破;三是品牌力的提升需要車企 體系能力建設作為支撐,體系能力達到什么樣的標準,產品力和品牌力才能達到什么樣的標準。
實際上,從近幾年中國品牌的發展以及相關的舉措來看,我認為,中國品牌對于汽車產業的了解是越來越深入了,對于如何提升產品力,如果提升和運營品牌,也越來 越表現得更具經驗,更顯駕輕就熟。而從市場的角度,無論是從中國品牌對于系列天花板的逐步突破,還是中國品牌在市場占據的超過1/3的市場份額等角度,其 實都體現出中國消費者對于中國品牌的逐步認可,對于中國品牌向上之路的逐步認可。
因此,我認為,所謂中國品牌為何難塑品牌力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只要假以時日,相信這個問題會隨著中國品牌的發展而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