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有補貼的地方就有騙補的行為,雖然這種說法太過絕對,但卻也無可反駁。在新能源補貼政策下,就有一大批企業涉嫌騙補行為,蘇州吉姆西、蘇州金龍、深圳五洲龍、奇瑞萬達貴州客車以及河南少林客車最為典型,騙補金額逾10.1億元。隨著“騙補”事件的發酵,各種新政接踵而至,使得新能源專用車處在了一個風口浪尖的位置。
新能源專用車的市場表現欠佳
在新能源板塊,中國首次超越其他國家成為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其產品產銷增長速度近乎異常,借用科技部電動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歐陽明高的擔憂:全球其他國家年產量在中國一個月就完成了。
增長速度的異常背后,是自產后銷售給自己的租賃公司的騙補現象。其中騙補最多的就是客車和專用車企業,客車和物流車已經成為了騙補的重災區。
“騙補事件”發生后,工信部、財政部等部委先后下達了多項政策,放緩了新能源汽車申請和準入進度,并對已獲得新能源資質和補貼的企業進行調查。受此政策的影響,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專用車市場出現下滑。
新能源專用車迎調整期
對專用車企業而言,新政無疑是提高了準入門檻,專用車企業單獨申報成為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難度也會隨之而提高。準入門檻征求意見稿發布不久,8月2日,國家發改委印發《新能源汽車碳配額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推出以“碳”換“補”,在補貼的過程中防范企業騙補,同時通過市場力量激勵和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把更多資源投入到產品的研發和技術創新上,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系數。
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從源頭對企業和產品準入、補貼進行了調整,這也將對今后的純電動專用車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能源專用車還需加強監督
目前新能源專用車的比例不大合理。就比如今年4月份的純電動專用車市場中,物流車種類占比達到85.62%,環衛車占比為13.94%。由此也可見,終端市場需求用于公共交通領域的環衛車比例并不高,重點仍集中在純電動物流車上。而純電動物流車作為此次騙補事件整治的重點,在市場的反饋并不理想,在未來勢必要加強監督。
如今新能源專用車多依靠補貼獲得一定的銷量,而政策的變動無疑會使其受到一定打擊,將來會有怎樣的發展目前也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