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是垃圾”可謂是近幾日汽車行業的話題王。雖然很多知情的內行人都不甚在意,但電動汽車發展至今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成本太高、充電不方便、行駛里程不確定等等,讓很多新能源技術支持者開始反思,被給予政府巨額補貼的電動汽車到底能不能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流?接下來小編從三個方面給大家作了一個簡要分析:
電動汽車最大優勢在于引領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
電動機的扭矩曲線比任何一款內燃機都好,由此帶來的推背感與輕盈從容的加速性能讓人著迷。電動汽車在全生命周期內比傳統汽車具有更好的能源和環境效益。由于能平衡輕量化材料導致的成本上升,電動汽車能帶動輕量化材料的規模應用。此外,作為智能化的最佳平臺,電動汽車將極大改變未來人類的出行模式。
從應對能源結構調整、環境保護、培育未來科技競爭優勢出發,主要發達國家都已將新能源汽車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技術、市場層面出臺了很多強力措施。以電動汽車作為分布式儲能的終端,根據車輛使用情況進行電能反饋,提高電網的穩定性,推動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接入電網,有利于實現電動汽車智能電網與可再生能源的融合發展。
國產電動汽車雖不完美,但發展趨勢已不可逆轉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和產學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電動汽車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一是產銷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二是整車、電池、電機等關鍵原材料基本實現國產化,部分產品批量出口,形成了自主安全可控、體系相對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三是技術水平明顯提升,消費者可選擇范圍逐步擴大,車輛性能大幅提升;四是產、學、研、用協同發展,聯合開展技術研發的模式創新正在涌現。
目前的電動技術和幾乎完美無缺的燃油車相比,性價比還是偏低的。如果某些重要的核心技術沒有進一步的突破,電動汽車將始終受到半途而廢的威脅。去年,新能源汽車超過當年汽車產銷量的1.5%,電動技術逐漸被消費者所接受,并得到大多數試點城市的積極響應。但是,總體上,這還是一個政策驅動的市場,它的不可持續性已經開始顯現。
應提高財政補貼門檻,政策引導作用不能少
今年年初,車企“騙補”消息的曝光,將現行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推至風口浪尖。伴隨著我國電動汽車從產業發展的導入期走向成長期,電動汽車發展動力進入由政策驅動向創新政策雙驅動的轉型期,如何適時調整補貼政策,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仍需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因為我國在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方面還相對落后,消費環境不完善等 制約因素尚未完全解決,新能源汽車產業仍難以完全依靠市場發展壯大。特別是當前產業競爭加劇,要繼續保持產業優勢,財政補貼政策仍不可少。
雖然中國品牌電動車在技術先進性、可靠性、舒適性與操控性等方面還存在差距,尤其在動力電池、核心零部件、電控技術、輕量化、智能化等方面依 然面臨許多技術瓶頸。但是,我國相對較早地把電動汽車上升到了國家戰略,有較好的積累,又有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做支撐,電動汽車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很大的創新空間,這就為我國在電動汽車行業建立自主知識產權、培育自主品牌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